让键盘敲响时代强音——从“键对键”到“心连心”
2022级数字经济专业 马鸿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宿舍窗台,我们点亮屏幕,指尖划过信息流,世界便在一瞬之间被拉近。5G、AI、大数据、元宇宙……技术以光速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也把“校园”从围墙之内延展到云端之上。有人说,网络是“虚拟”的;可我们更懂得,每一次转发、每一条弹幕、每一帧短视频,都会以“真实”的方式塑造公共记忆、影响社会情绪、甚至决定国家形象。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该如何在指尖之上安放滚烫的家国情怀?答案只有一句:争做好网民,汇聚正能量,奋进强国新征程。
一、何谓“校园好网民”?——三重维度标注青春坐标
(一)价值之维:让主流成为顶流
好网民首先是主流价值的坚定守望者。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算法精准投喂的“信息茧房”,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也不应随波逐流,而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的灯塔,坚定不移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空间中成为最嘹亮、最具影响力的主旋律。无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那些振奋人心的“金句”在网络上迅速热传,还是中国空间站进行的“太空授课”引发全民刷屏关注,每一次鼠标的点击、每一次屏幕的滑动,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接收,更是对信仰的接力传递,对理想的强烈共鸣与共振。我们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动,不断巩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网络空间成为传播正能量、凝聚共识的重要阵地。
(二)道德之维:让善意跑赢流量
网络暴力、饭圈互撕、谣言裂变……当“10万+”成为部分自媒体的唯一 KPI,我们更需用道德自觉托举文明高度。北大“树洞”里,匿名者用一句句“我来帮你”点亮抑郁同学的世界;武汉工程大学“夸夸群”中,花式点赞让焦虑的期末周洋溢暖流。善意,是校园好网民最柔软的铠甲,也是网络生态最坚硬的基石。
(三)法治之维:让边界守护自由
“自由即自律”。从《网络安全法》到《个人信息保护法》,划红线的本质是撑蓝天。清华学子研发“反偷拍”小程序,为隐私加上“安全锁”;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普法宣讲团”走进中小学,用脱口秀讲透“键盘侠”的法律成本。法治精神不是束缚创新,而是为青春航程保驾护航。
二、为何“汇聚网络正能量”?——三重逻辑回应时代之问
(一)国家逻辑: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
在中国网民数量迅猛增长,成功突破10.79亿大关的当下,网络空间已然演变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为激烈的主战场,同时也成为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领域,更是亿万民众心灵寄托与精神栖息的重要家园。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范围,不难发现,无论是俄乌冲突中双方激烈展开的“认知战”,还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的舆论围堵与打压,这些现象都无一例外地向我们发出了警示:一旦正能量在网络空间中缺席或不足,那么负能量便会乘虚而入,肆意狂欢,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唯有积极推动“中国故事”在网络热搜中占据主导地位,充分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成就,才能够有效提升“中国立场”的国际影响力,赢得更多国内外民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社会逻辑:青年网民决定网络文明水位
第52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详细揭示了一组引人注目的数据: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20至29岁的年轻网民占比高达14.5%,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无疑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而其中学生群体更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正当“躺平”、“摆烂”等带有消极色彩的亚文化标签试图以一种偏颇的视角来定义当代青年的青春风貌时,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以“强国有我”这样充满正能量和责任感的正向叙事来对冲那些弥漫着“佛系”无为态度的消极叙事。从那句饱含深情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到风靡一时的“特种兵式旅游”,青年一代以其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巧妙地翻译成网络上流行的“网言网语”,使得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变得既“潮”又“活”,更加贴近年轻一代的心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塑造着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三)个体逻辑:数字素养决定人生高度
算法推荐机制往往会将用户的兴趣范围逐渐固化,形成所谓的“兴趣圈”,使得用户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而大数据杀熟则利用用户的信息不对称,悄无声息地收割“信息韭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数字环境中,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流量迷宫”中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中坚守住精神的高地。北京邮电大学的“学霸UP主”何同学,通过一支精心制作的5G测评视频,成功吸引了千万级的科普流量,展示了科技与传播的强大结合;浙江大学的学生“海嘎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烈士照片,让那段珍贵的红色记忆得以跨越时空,重新焕发光彩。这些生动的实例无不证明:正能量并非遥不可及的“高大上”概念,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实践、感受和触及的成长机遇,它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践行。
三、如何“奋进强国新征程”?——四维路径奏响青春强音
(一)立“鸿鹄志”:让信仰成为“置顶帖”
深学细悟,打造“云课堂”。依托“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平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弹幕体”“金句海报”,让“高大上”的理论“飞入寻常指尖”。 知行合一,开展“红色直播”。组建“00后宣讲团”,在中共一大会址、延安窑洞、神舟飞船发射塔架前开设“青春直播间”,用“沉浸式”场景讲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修“真善美”:让文明成为“超链接”
积极打造“校园网络文明公约”,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从清华大学的“彩虹堂”论坛到复旦大学的“厚德网”平台,各大高校的BBS正逐步从单纯的“吐槽墙”转变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成长梯”。为此,可以联合各高校学生会共同发起“文明上网七条承诺”活动,明确将“不造谣、不网暴、不人肉”等基本原则写入新生入学教育手册,从源头上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
同时,着力培育“校园好网民榜样”,树立正面典型。设立“网络文明之星”评选活动,邀请诸如中国人民大学“RUC新闻坊”辟谣团队、西安交通大学“e路同行”反诈志愿者等优秀团队和个人登上开学典礼的C位,让他们成为学生们“可见可学”的标杆,逐步取代那些“遥不可及”的偶像。通过这些具体举措,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强“真本领”:让创新成为“源动力”
以赛促学,打造“挑战杯+互联网”赛道。鼓励青年用大数据解决“三农”问题,用区块链追溯农产品溯源,让“黑科技”长在泥土里。以创促研,孵化“校园元宇宙实验室”。依托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联合华为、阿里等企业,在校园内搭建“数字孪生校园”,用 VR 还原侯德榜制碱、钱学森弹道计算等“强国场景”,让思政课从“教室”搬到“云端”。
(四)汇“大流量”:让中国声音成为“世界头条”
开设“China Youth”国际传播矩阵。在 TikTok、YouTube 平台组建“00 后外交官”团队,用多语种讲述“中国高铁”“中国治沙”故事,让“外眼”看中国的同时,也让“内眼”看世界。打造“全球青年数字文化节”。邀请哈佛、剑桥学生与中国学子共拍“一带一路”Vlog,用“合拍”代替“对抗”,用“共享”取代“脱钩”,在跨文化对话中消弭偏见、增进认同。
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在嘉兴南湖红船播下革命火种;2025年,我们正站在“数字中国”巨轮的甲板之上。从“红船”到“云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上网”的初心。今天,当我们把“清澈的爱”输入搜索框,当“中国智造”成为热门话题,当“强国有我”刷屏弹幕,我们深知: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投票;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宣言;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接力。
让我们争做校园好网民,用键盘敲响时代强音;让我们汇聚网络正能量,把点点微光汇成璀璨星河;让我们奋进强国新征程,在数字中国的浩瀚苍穹,写下属于Z世代的壮丽航迹! 因为,当指尖与山河同频,青春便与时代共振;当“小我”融入“大我”,网络便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滚烫的信仰、跃动的中国!